2005年7月6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二版:房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经济房:勿成炒房者摇钱树
新华社记者 张建高

  房价调控政策强化了政府“居者有其屋”的责任意识,各地相继宣布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供应量,一些地方还订出了量化指标。这的确是好消息。但令人疑惑的是,这些量化指标是依据什么算出来的?仅仅公布这些数字就能解决问题吗?按照政策的最初设计,经济适用房供应量要占到住房供应总量的70%~80%,而实际上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减少趋势,2004年只有4.61%。
    表面看来,当前要解决经济适用房问题,重在增加供应量。但是,光考虑数量显然远远不够。成都就出现了经济适用房卖不动的现象,空置率高达60%,原因是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价格也是个问题。西安的经济适用房平均现价约为2200元,普通商品房均价约为2950元,差别不大。最大的问题则在于“经济适用房到底‘经济’了谁”。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内,房屋出租率占到了整个昌平区租赁交易总量的78.8%,显示大量的经济适用房成了一些人手中“投资”赚钱的工具。
    经济适用房市场存在的种种怪现象,既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也有落实的问题。现有政策框架下,经济适用房到底该是什么样的房子、应该建多少、建在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卖比较公道、价格定多高比较合理、配套设施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涉及管理科学化的问题,现在都缺乏权威的、明确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争相宣布的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量数字,除了回应国家七部委稳定房价的意见外,对缓解社会住房矛盾有多大作用呢?北京市建委有关工作人员在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经济适用房大量被投资者购买的问题时说:“实际情况是‘民不举,官不究’。”“我们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申购者,很难保证每一条信息真实无误。”透过这个回答,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当前房地产市场种种乱象的源头。如果这种“很难保证”的消极心态在职能部门成为普遍情况,即便经济适用房增加再多,住房建设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公正恐怕也难以实现。
    经济适用房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解决这一问题已刻不容缓。怎么解决?广州市的经验是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在京城房地产市场闯荡近10年的商人李先生则说,房地产业玩的主要还是资金。对资金链条严加监控,应该是房地产业真正能规范起来的关键。看来,办法总是会有的,关键在于各地各有关部门有没有决心。